从遗存的典籍和古文物中可以看出,中国远古就有以猪为图腾的部落。河姆渡陶器上的猪画像、半坡陶器上的猪纹、商周青铜文化中的猪造型,据研究都是猪图腾崇拜的遗物。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辽宁红山遗址群,其中心部位是女神庙,女神庙主室上都有一头大猪平卧,猪的两只前足塑成爪型,是猪神化为龙的表现。从该遗址群可以看出,置于女神庙要处的猪龙,应当是“红山人”所崇拜的图腾。不仅如此,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也常以猪为祭品、为上牲,这足以说明猪在古人心目中圣洁高尚的地位——不洁之物是不能献给鬼神的。
在我国许多民族中,作为一种年节食品或祭品,“岁猪”或“年猪”之称,从古流传至今。宋代陆游《岁末尽前数日偶题长句》一诗有云:“釜粥芳香饷邻父,阑猪丰腯祭家神。”自注云:“蜀人豢猪供祭,谓之岁猪。”实则不仅四川一带如此,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杀猪过年的习俗,从进入腊月到除夕,杀年猪者不绝。有的地方还有杀年猪还愿的习俗。如有患病之家,则在神前许愿,一俟病愈,当用黄纸书疏文,杀年猪时,蘸其血与黄表纸同焚谢神。逢年过节,在一些地方旧时还流行贴“肥猪拱门”的窗花习俗。一般多用蜡光纸剪成肥猪状,猪背上驮聚宝盆,在屋门的门板上左右对贴,以求招财进宝、五谷丰登。
猪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最为家喻户晓的形象当数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了。与小说中人、猴、神三位一体的孙悟空相比,猪八戒则是人、猪、神的合一,其形象生动活泼,讨人喜爱。猪八戒本是上界天蓬元帅,只因酒后调戏嫦娥犯了天条,被贬入下界,错投猪胎。他在人间兴风作浪,在高老庄强娶民女为妻,直到碰上唐僧和孙悟空,演出了一幕“猪八戒背媳妇”的喜剧。后来被孙悟空收服,一道赶赴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做了“净坛使者”,专享用四方祭祀食品,倒也是“猪”的理想生活。猪八戒虽然也神通广大,善于变化,但却不改其猪形猪性:长鼻大耳,贪吃好睡,既谎话连篇,又不脱率真,既无恒心毅力动辄要散伙分家,关键时刻又能临危受命吃苦耐劳。别小瞧猪八戒那副尊容,倒是挺有女人缘的。据一次民意测验,喜欢猪八戒的人,大大多于孙悟空,不少女性都投了猪八戒的票,坦言喜欢猪八戒“性格率真”、“懂得生活”,还有点“怜香惜玉”,虽有点好色,总比孙悟空不食人间烟火强。可见文学作品中猪八戒的形象是极富生命力的。
从古至今,猪的形象在美术作品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旧时年画或剪纸以猪为题材者不可胜数。清末著名画家任预传世有《十二生肖图册》,其中《亥猪图》,肥硕可爱,在美术史中当有其地位。除此之外,在民间工艺中,也有许多猪的造型。如河北浚县的泥猪,自然生动;四川新繁的棕编猪,审美与实用兼顾;陕西洛川的布猪,活泼可爱;江西景德镇的瓷猪,体型敦实,憨态可掬;江苏无锡的陶猪,略貌取神,趣味盎然……这些无不构成具有丰厚底蕴的猪文化,令人眼界大开,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