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中国文化历史与园林景观设计

   2014-12-08 神农网神农网7480
核心提示:  生活在当今的人们,其实很难评判现今所做作品的价值,毕竟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事物,越难判断哪些会是持续的辉煌,而哪些又仅仅
   生活在当今的人们,其实很难评判现今所做作品的价值,毕竟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事物,越难判断哪些会是持续的辉煌,而哪些又仅仅是昙花一现。那些曾经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在我们现在看来确是相当不完善的。相反一些远离人们视线的作品,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当然这里应该排除一些脱离,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事物。尽管我们很难全面、客观地分析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但是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再实践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取决于不同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师的观念和思想,也就决定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而影响着作品的生命力。无论环境设计的个性有多么的强,只要是好的,必然是有条理,有秩序,与其文化和自然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也就是说,环境设计师不仅要有聪颖的头脑,还要有宽广的胸怀。
一、对待本国传统造园理念——取其精华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已有相当漫长的历史,并且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国家迥然不同的造园理念和表现形式。

  “园”字,最早出于《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兮,无榆我园,无折我树檀。”毛传云:“园所以树木也。”实乃种植花果,蔬菜的地方,四周通常围有垣篱;9]此“园”乃“圃”之性质。由于原始的山川的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则宫苑布局出于法天象、仿仙境、通神明的目的,有的如上林苑还兼具皇家庄园和皇家猎场的性质。我国园林中,最早的建筑——“囿”和“台”;囿既是种植瓜果蔬菜的地方,又是狩猎的场地;台则是帝王用于封禅、祭天的场所。

  先秦、两汉的园林从产生到发展,在时间上跨越了一千二百年左右,造园活动的规模十分庞大,园林演进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面对大自然山水风景,还未形成其审美意识——虽本于自然,但未必高于自然。在本于自然方面,如梁孝王的兔园和袁广汉的北邙山园,都在内容和形式上效法帝王宫苑,只是在规模上不能与帝王宫苑攀比,故尽力模仿自然山水,从而开创了“模山范水”造园手法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动乱时期,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4 ] 在这一阶段,游赏活动已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而狩猎、通神和求仙已存在逐步消亡的趋势。与此同时,寺观园林的出现则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于风景名胜的开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一阐提人皆可成佛”赋予寺院园林公共性质。从此之后,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总之,此阶段园林的规划由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已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局面。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气派,又在精致的艺术程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出现了三大园林特色:

  第一是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作为帝王园居活动的频繁的场所,其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具的特色则是“皇家气派”,与魏晋南北朝时相比,显得尤为的重要,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第二是私家园林。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则更着意于刻画园林,诗人王维的诗作生动的描写山野、田园的自然风光,使读者悠然神往,他的画亦具有同样气质而饶有诗意。足见唐代文人已开始形成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文人如王维、白居易、杜甫等均有参与经营园林的经历,从而反映出园林文化开始追求诗画互渗的写意山水园的建园风格。白居易曾云:]“营园主旨并非仅仅为了生活上的享受,而在于以泉石养心,培育高尚情操,所谓高人乐丘园,中人慕官职。” 4 ] 写意山水园最为典型的是唐朝众多文人墨客建造的庭院、庄园,如王维的辋川山庄,裴度的绿野堂,白居易的园池、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等。在思想上,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已成为造园家造园立意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从《辋川集》对辋川别业的描述看来,也有把诗画情趣赋予园林山水景物的情况,因画成景,以诗入园的做法在唐代已见端倪。从而能通过山水景物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亦已处于朦胧状态。再者,儒家的现实生活情趣,道家的少私寡欲和神清气朗,新兴的佛教禅宗的园林观。南方的湖石及花木以白居易为代表已向北方移植,作为北国江南景观的材料。所有这些,都在一部分的私家园林的创作中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宋、明文人园林兴盛的启蒙。

  第三寺观园林。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的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由宗教活动场地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宗教建设与风景建筑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

  从两宋至雍正朝七百多年间,中国古典园林继唐代全盛之后,持续发展而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这是中国园林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 私家、皇家、寺观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特征。另外,文人园林经唐代的启蒙,兴起于两宋,大盛于明代和清初。4 ]作为一种新兴的园林风格,它的四个特征正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在某些方面的外延。正是由于文人园林的发展壮大,才使得这一时期的园林发展达到极盛的境地。

  并且园林的创作方法主要向写意转化,北宋大体上仍然沿袭隋唐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这从《艮岳记》和《洛阳名园记》的文字描述中也可看出。南宋文人画出现于花坛,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倾向写意的画风,[再加上诸如:“小中见大、须弥介子、湖中天地”之类的美学观念的影响,对写意园林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几成独霸画坛之势,影响给予园林而相应地促成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精湛的叠石技艺,造园普遍运用叠石假山,也为写意山水园的发展创设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

  中国传统园林从“壶中天地”转向于“介子纳须弥”,其空间显得更为狭小。康熙、乾隆两帝时期的皇家园林除紫禁城的宫苑外。多集中在西部一带,相继建成著名的“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便于承德兴建规模更大的离宫御苑——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重点从前朝的大内御苑转移到离宫御苑,造成皇家园林观的变化——融合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高扬皇家宫廷的气派,突出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三者融合一体,比之宋、元、明御园来,大有创新,标志着我国造园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在封建帝王的高度集权统治下,使中国园林长期处于一种逐步积累,相对稳定相当保守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因此,使它可能创造出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具有浓重的本民族特色的园林风格。从“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到“小中见大、须弥介子、壶中天地”;从“崇尚华丽、争奇斗富(以官僚贵族为代表)”或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之倾向(以文人名士为代表)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如图1至2所示,在空间格局规划上,完全的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模拟。

  综观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第二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完美结合。
  第三诗情画意。
  第四意境深远。 

二、对待西方传统造园理念——洋为中用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功玉”纵观西方园林的发展,无论从空中花园的隐语到伊斯兰环境设计,从古希腊的中庭式建筑布局到法国的规整式布局. 如图3. 西方造园艺术,身受数理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甚至花木都加以修剪成型并纳入几何关系之中;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追求园林布局的图案化,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并迫切的寻求人类尊严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肯定了人工美高于自然美,在于变化统一,即园林地形和布局的多样性,花木的品类、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但一切的多样性都应井然有序,布置的均衡匀称,主张把园林当作整幅构图,直线和方角的基本比例都要服从几何比例。

三、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发展

  从我国很多城市的现状来看,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今天,看一下上海浦东现在的样子,就会察觉:“西方国家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发展,而我们却把它压缩成十年的时间学完。从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虽然“硬件”等这些东西可以迅速的上来,但是人的思想水平就不那么容易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同样,我们搞景观规划设计,很容易看到并学得国外景观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难于真正扣住隐藏在景观作品背后的精神。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1、文化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的角色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辞海》一书中对“文化”的解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二种。[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有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放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3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具有一种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它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久,而且,各个民族之间又存在着文化差异,想一下…...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接受两千多年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个体,让他割下自身的思想,而去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这并非是一件易事。那么上面的问题从中不是可以引刃而解了吗?让我们进一步把问题阐述清楚。谈及到文化——具有独特传承性的事物,就会自然而然的涉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去、现在、未来是沟通的,我们要认识中国的现在,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同理,我们要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在,也就必须要了解他们的过去。[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外的古老城市都经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与制度上的更替,但每一座历史名城依然以其独特的形象存在着。政治、经济的变化比城市结构形态变化要频繁的多。城市的形象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由各种社会、经济、技术综合因素形成的。然而,一旦形成之后,在形式上它就具有了自主性与连续性,成为一种文化的历史表征。在城市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尽管在功能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使用要求,但其形式仍然令人喜爱,留下难忘的印象,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远远超出其功能价值。它的存在增添了环境的历史趣味与文化氛围。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2、杜绝表面形式建造和保护,着手具有精神内涵和本国特色的区域性景观的营造

  从景观设计到室内设计,我国经历近30年的跟着国外新思潮的大学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一些被世界认同的相对较为优秀的设计大师或设计师。伴随着各类建造师注册制度的开始,促成该行业逐步走上正规化,但城市的自身的风格建设却未从此得到良好改善和发展。 经过了近30年的快速建设,至今我们还没有走上一条建造与自然,地域相结合的中国景观设计之路,取而代之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欧式风格”或某某“欧式建筑”,从大城市到边陲少数民族小镇,从大型建筑到室内家具,一直存在着洋溢“欧陆之风”之病,并且简单地将爱奥立克柱式与假山花墙代替了一切欧式风格。随之而产生的景观规划设计也有了大量的“欧式”需求,从广场到小区,从公园到工厂,从植栽形式到修剪方式……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产品。随着时间的变迁,现今又产生了许多“地中海式”的需求,许多作品屡屡低级抄袭,毫无内涵,使得普通群众在繁忙的工作后很难弄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更不明白自己可以在环境中做些什么。而房地产商却急于将方案中设计的“欧式花园”效果图展示给客户,以寻求更大的炒作效益。

  3、借保护古镇,来倡导区域文脉

  古镇——具有特色的镇市空间格局能够自然而然的对镇市居民产生归宿感。

  古镇的空间格局是古镇在特定时期受累积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影响所表现出的与自然环境面貌的关系,及其建设构筑物的结构布局方式,包括古镇地理状况、空间轮廓、主要交通状况和建筑布局形态。

  空间格局是古镇在外部形象上所具有的特殊性,使人由此而容易识别自己镇与其他镇的区别,具有审美价值。如图5芙蓉村所示。其空间格局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空间与人的相互影响与塑造上,好的空间格局对居民产生的积极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育委员会举行大会,归纳了世界各国关于历史环境问题的五个共同观点:“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是过去存在的表现;历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正如文化的多样性一样);历史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景观设计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临潭县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是高原牧业和农业文化的过渡地带,也是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的发源地,可以说是藏文化、汉文化以及回族文化融会之地。且临潭自古为戍边之地,特别是明初曾从江南大批移民到此,明文化也是其不可缺失的底蕴。冶力关景区规划却单纯地就眼前资源论开发,忽略其区域整体文化特色,设计的西洋景球场与当地民俗和文化底蕴不和谐。

  在美丽南溪江畔,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至今还留存着古代文化的印迹。村寨在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楹联碑记、甚至村名、街名,无不显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南溪江古村落在宋代就有规划,且有明确的规划思想,这对于研究我国的建筑史,规划史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村落都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我们只要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就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教文化”的梗概。
  (1)岩头村

   岩头镇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城北,是南溪江中游西畔一个古老的集镇,距县城38km。岩头村坐落在岩头镇边,村落坐西朝东,初建于元代(1314-1320),竣工于明代初年,占地面积18.5。

  古村落住宅规划独具匠心,别有风格。“三面石城开四门,护城湖中栽荷花,绿树丛中隐古塔,杨柳紫薇落湖堤,上下花园红间绿,横巷直街行方便,三进两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台楼阁巧安排。”从南门登十多级台阶就是丽水街,建有明嘉靖年间的桥、花亭、塔湖庙,沿丽水街而行过桂花街口至中央街南端,有建于明朝的水亭祠,至横街东行北向是花坛街。此街路面全系小鹅卵石所筑,砌成各种龙凤,八卦金钱等图案,独具特色。村中的古水利设施布局更是巧妙,具有防旱抗涝,灌溉农田,便利生活,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

  岩头村村落布局为古色古香的街区式三进两院四合围式的建筑群,具有远近总体规划和详细布局规划,这在古代村落规划中是难能可贵的典范。

  (2)芙蓉村

  芙蓉村位于岩头镇以南永仙公路西侧。相传村西南有座高山,山峰突起,色白透红,状若含苞待放的芙蓉,故取名为芙蓉峰。村中一大水池,每天傍晚芙蓉峰便倒映水中,村落便以此得名。

  芙蓉村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布局于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坐北朝南,始建于唐代末年,元末明初重建,按“七星巴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星”指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战时指挥台,其斗贮水,以利战时防火攻,以水克火。

  全村略呈正方形,围以卵石砌成的寨墙。东面寨墙正中开一寨门,从寨门进内,是卵石筑成的主街,名“如意街”,寓意吉祥如意。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水色清冽。村内引溪水沿寨墙,道路沟通各“斗”形成流动水系,清流涓涓,迂回于宅边、道旁、即可供村民洗涤、防火,又可谓调整小气候。

  4、从印度洋海潇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展现了文化遗产的价值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在一个文明时代的“天堂”里,美丽的花园、豪华的酒店,瞬间成为废墟;夺走了近30万人的生命,其中不乏受现代科学知识武装的文明人群;相比之下,偏远岛屿上孑遗的史前部落却能在大难中安然无恙。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文化遗产价值的再认识:史前部落在海啸灾难中的安然无恙,显示了乡土文化遗产的价值。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北京宪章》中提道:[ 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充满诗意的文化景观,也没有吸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土地的关系。大地的自然系统——一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摧残。1 ] 他还提到在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挥霍和牺牲自然系统的健康和安全的痛苦基础之上,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可挽回的生态损失。

  (1)大地破碎化:无序蔓延的城市、缺乏环境考虑的高速公路网,各种方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项目、水利工程等,都使原来连续的、完整的大地景观基质日趋破碎化,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
  (2)水系统瘫痪:作为文化景观的、几千年来人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水网系统的瘫痪:自然河流水系的填埋、断流和渠化;湿地系统的破坏。
  (3)生物栖息地消失:自然地的消失、河流廊道植被带被工程化的护堤和“美化”种植所代替;农田防护林和乡间道路林带由于道路拓宽而被砍伐;池塘、坟地、宅旁林地、“风水林”等乡土栖息地及乡土文化景观大量消失。而这些破坏本来是可以通过明智的规划和设计来避免的。

  5、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及所谓生态持续性,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 [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自我国八十年代开放之后,至今二十多年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上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国防安全能力不断加强……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尤其是环境问题。有些地方或企业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的理念,只顾满足当前的利益,而大量的消耗资源,严重的污染生态环境最终形成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恶性循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缺乏规划的产房(用水泥空心砖随意搭起)东一堆,西一堆,在数量上不断地增加,不计其数的古民居被拆毁,基址移为平地用于建厂房;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不愿意把资金投入,用于购买污水处理设备,就把工厂生产出来的污水直接排出外界。昔日清澈见底的弯弯曲曲的小溪流水;鱼儿、小虾快活的在长满青苔的鹅卵石上游来游去;碧绿的湖面上布满了荷花、荷叶等水生植物的自然意趣已消失殆尽,留下了比黄河之水更甚一筹的黄水(含有各种大量重金属致癌物质)和散发着恶臭的黑水;现在只能在用围墙包围着的人工痕迹明显的公园里看到。昔日晴空万里,碧蓝的天空,雪白的棉花状的云朵在空中缓缓地移动着,现在已被厚厚气体、沙尘所掩盖。先前人们不屑一顾,而今已成为一种难得一见的景观;东部的人们为了目睹这种景观,特地跋山涉水,来到西部的西藏等地。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西北部的腾蛟古镇,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闽人迁入定居。山川俊秀、历史悠久、空间开敞、气候宜人、田园风光浓郁,孕育了古老的文化,淳朴的民风,世家耕读,好学不倦,使腾蛟一带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南宋时,平阳就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宋末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谏议大夫薛昌荣,驸马都尉杨正臣,元代诗人郑昂,清代儒家林凤鸣,诗人白醉月,南雁会丈书院主持学者、诗人书尚珍,太平天国将领白承恩等。腾蛟一带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历史底蕴。然而,受自然影响,同时也在受人为的破坏,随着目前城市化,商品化浪潮的冲击,受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的诱惑,腾蛟古镇空间格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图8向人们展现了由于人为的不慎,使的古建筑毁之一炬。 

  如果把腾蛟一带的破坏因素看成十分的话,人为的因素可占七分。在当地由于新建筑在结构、体量、形式、色彩上与传统建筑均有较大的差异,不甚协调,是影响整体传统风貌的重要因素之一。腾蛟皮革、印刷、制版等工业的发展很快,带来了经济繁荣,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部分村落原来的井水现在已无法使用;图9所示:而镇区人口的增加造成的大量生活垃圾堆积在自然界不能及时分解吸收,使贯穿镇区的水系——带溪的水质已大不如前。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 Park)就是很好的实例。 [ 如图10所示。原先是重要的煤矿和铁矿工业开采基地,而后不断地走向衰落,最终无可挽回的倒闭,大量的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地区人口减少,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化为乌有。经过十年多的建造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刺激了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历史的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的整治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衰落而带来的环境、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土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生命系统的干扰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避免的。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

       四、景观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1、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景观(规划设计)学学科专业存在的唯一理由。从伊甸园到卢浮宫,从建章宫到拙政园,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然的转化,在传统时代,景观一直是理想、艺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了现代景观——十九世纪末期纽约中央公园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景观的真正开始―――景观开始走上了平民大众化之路。今天的景观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的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虽然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计,但景观设计最终关系到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

  当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从遥远的天际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仿佛是绿、蓝相间的水球,柔软而晶透,而城市是其中的瑕斑,似乎有些缺憾,它们的成片发展更使得地球的皮肤显得苍老而脆弱。如果不处理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地球就会像被虫蛀一般慢慢地被损坏。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圆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同样,景观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也许已经超过了历史的任何时期。

  在国际上,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专业,也只有百年历史,不可否认,景观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不断地发展、完善以至成熟,以及景观设计实践不断的推进、开拓、创新;景观设计这一科学领域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

  2、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平衡

  国家“十五”计划中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明确指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坚持在经济发展中进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

  宋时艮岳之营造,依照当时的水平已至相当高远。 [ 这于徽宗本人精于书画,是一位素养极高的艺术家有关;以及具体主持修建工程的宦官梁师成“博雅忠荩,思精志巧,多才可属”。此二人珠联璧合,实属皇家园林的艮岳之具有浓郁的文人园极意趣,艮岳艺术性之造诣可谓首屈一指。但徽宗赵佶笃信道教,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政和五年(1115年)于宫城之东北建道观“上清宝箓宫,”于延福宫之东门相对。后又听信道士之言,谓在京城内筑山则皇帝必多子嗣,乃于政和七年(1117年)“命户部侍郎孟揆于”于上清宝箓宫之东,筑山象余杭之凤凰山,号曰万岁山,既成更名曰艮岳。为了广事搜求江南的石材和花木,特设专门的机构“应奉局”于平川(今杭州)。凡被选中的奇峰怪石,明花异卉“皆越海,渡江,凿城郭而至。”4 ] 此种营造手段,虽在艺术领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已远远超过了当时的经济、社会、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追求的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3、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

  目前和今后人们生存方式的变革导致了新环境的出现,它应该是显性物质环境和隐性精神环境的良好结合。环境——第一,从物质上讲,是我们或其他生物种类赖以生活并能感受到的外部空间;第二,从精神上讲,环境是人们因生活在一起相互沟通而产生的心理感应,也就是说,好的环境还是一种教育、交流的结果。因此,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应该会有大的变革,而这种生存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全方位的设计革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文化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邮箱  |  联系方式  |  神农文化  |  神农网站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103373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