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这从有关教育“四大支柱”的观点更能说明。第一,学会认识,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第三,学会共同生活,具有参与和合作精神;第四,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的增强独立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适应社会活动。从“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来看,它更多地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这就摆明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项工作。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美德和情操,培养他们的现代公民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冰冷的电脑永远代替不了温情的“人性”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落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一切唯应试、升学是从、情感教育处于不屑一顾的地位,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在我们的课堂里,学生们面对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这些闪光的名字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他们在学习这些英雄人物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时,他们胸中升腾起的情感又是什么?在影院或剧场里,我们可能都不止一次的碰到过这样的现象:当舞台上出现严肃、壮烈的情景时,有些人常常会报以轻浮的哄笑;而当银幕上映出悲怆、肃穆的画面时,引来的却不是沉痛的、崇敬的共鸣。是什么价值观念扭曲了这些年轻人的情感与心灵?看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已经到了应该有人振臂高呼的时候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有过精彩而深刻的论述:“教育在本质上是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真正的教育是引导灵魂达到高处的真实之境,这种灵魂的牵引,实际上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而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明确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
在教育工作过程中,特别是未来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即注重情感因素,讲究教育的艺术性。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指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个性培养紧密相关的,以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为核心的品德和情操教育,以及由此衍生的相关问题的教育。实施“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未能使教育真正发挥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有过精彩而深刻的论述:“教育在本质上是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真正的教育是引导灵魂达到高处的真实之境,这种灵魂的牵引,实际上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而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明确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
在教育工作过程中,特别是未来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即注重情感因素,讲究教育的艺术性。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指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个性培养紧密相关的,以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为核心的品德和情操教育,以及由此衍生的相关问题的教育。实施“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未能使教育真正发挥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感与认知互相影响,同时,与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这些因素的发展。巴甫洛夫最早提出情绪情感的胜利机制。列宁也曾认为:“没有人的情绪,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只有情感的血液的奔流才会使知识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 。通过教育教学,应当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对生活产生热烈的感情。
我的学生中有一个患小儿麻痹后遗症,他因为自身的残疾,非常自卑,行为乖张,我们第一次谈话时,他对我说:“老师,你用不着为我操心,我以前是抽烟,喝酒,处对象,什么都做。您说的我都懂,可是,像我这样的人,又能怎么样呢?”我知道他因为自己的身体缘故而产生自卑心理,自觉前途暗淡。我决心用自己的热情唤起他的热情。我对他生活上的关照尽量不露痕迹(以保护他的自尊心),尽量安排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做事——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我要求他和同学们一起值日,甚至一起去上体育课(当然,我也会安排同学暗地里照顾他一些),尽量不体现出他的与众不同(让他知道自己行!)。一个学期后,他辍学回家,我一再的打电话给他和他的父母,劝他重返校园,给他分析现在和将来,在我的努力下,他终于两个半月后又回到了校园。我们在他开始上课之前做了一次长谈,这一次谈话结束时,他说:“老师,您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我一定改掉恶习,再也不让您操心了。”我知道他对生活的热情已经被点燃。此后,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每天埋头苦学,终于在高考中以令人满意的成绩考入中医学院。现在正为做一个优秀的医生而积极准备。可见,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是奋斗的前提。
我的学生中有一个患小儿麻痹后遗症,他因为自身的残疾,非常自卑,行为乖张,我们第一次谈话时,他对我说:“老师,你用不着为我操心,我以前是抽烟,喝酒,处对象,什么都做。您说的我都懂,可是,像我这样的人,又能怎么样呢?”我知道他因为自己的身体缘故而产生自卑心理,自觉前途暗淡。我决心用自己的热情唤起他的热情。我对他生活上的关照尽量不露痕迹(以保护他的自尊心),尽量安排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做事——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我要求他和同学们一起值日,甚至一起去上体育课(当然,我也会安排同学暗地里照顾他一些),尽量不体现出他的与众不同(让他知道自己行!)。一个学期后,他辍学回家,我一再的打电话给他和他的父母,劝他重返校园,给他分析现在和将来,在我的努力下,他终于两个半月后又回到了校园。我们在他开始上课之前做了一次长谈,这一次谈话结束时,他说:“老师,您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我一定改掉恶习,再也不让您操心了。”我知道他对生活的热情已经被点燃。此后,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每天埋头苦学,终于在高考中以令人满意的成绩考入中医学院。现在正为做一个优秀的医生而积极准备。可见,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是奋斗的前提。
而现在更普遍的问题是,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家中是备受宠爱的独生子,独生子女政策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却也给教育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上,目前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不管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兴趣爱好有多大差异,一味要求学生必须考好成绩,升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这种高期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承受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对其个性发展十分有害。而在生活上,独生子女却是几代人围绕转的小太阳,不少家长偏重对孩子生活上的过分照料,不少学生已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他们很容易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人际相容性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结果导致现在他们对父母可以要求无限。这种家庭环境既助长了子女的自私、霸道、任性、攀比、不愿吃苦,依赖、享乐,爱出风头等行为,也造就了孩子畏缩、胆小,对抗、逃避、恐惧、紧张等心理问题;并且思想贫困,情感饥渴,生活单调。他们缺乏独立意识,缺少爱心,缺乏奉献精神,缺乏互助意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缺乏服务意识,对权利争的多,对义务想的少。甚至是迷惘、无聊、厌倦与苦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黄志坚是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他用“灰色人生”来描述青少年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其表现是淡化理想,冷漠未来,主张及时行乐;崇尚感性,鄙视理性,跟着感觉走;物欲膨胀,精神萎缩,只重实惠;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据有关资料显示,有近七成高中学生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约八成的中学生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时甚至无从沟通。
“情感失落”容易引发心理障碍,据心理专家指出,“情感失落”容易引发中学生青春期自闭症、青春期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严重者会引发精神疾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除了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丰富学生的生活外,还要多与学生交朋友,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常用自身及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与学生推心置腹,以心交心。对老师的教育他们会把它当成说教,而朋友的话,他们则会把它们看作金玉良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亲师”也就不仅把教师看作单纯的教师,而更多的是把教师看作朋友。
从“早恋”现象也可以看出现代学生的情感匮乏。在高中生中,甚至初中生中“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那多数是一种畸形的爱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所以成功者甚少。他们中的多数看重的并不是其所爱恋的对象本身,而是过程——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感觉,他们并不是用全身心去爱对方,他们所爱的是那种感觉。他们为的是有一个可以倾诉或倾听的对象,他们的困惑和无聊,他们彼此能够理解和接受,在这个倾诉和倾听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成年人认为的“恋爱”关系——其实不然。他们中甚至有些人是利用这种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事情的本身对他们并没有意义。(就像他们穿着怪异的服装,做出奇特的发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一样,其实他们也并不认为这就是美。)这种行为源于孩子们的情感无以寄托,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意思!”“无聊!”他们情感上的苦闷无法向老师或家长诉说,又找不到人与人之间合适的沟通渠道和发泄的办法。他们采用了自认为可行的方式,可是又因为“大人”的不理解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畏惧感,常常逃开老师或家长的眼睛——而同学之间是不避讳的。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看不到这一点,那么这一项工作就很难进行,并且往往适得其反。
另外,独立自主是高中生崇尚的理想人格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善的人格。对情感的敏感和珍惜,对平等人格的尊重与维护,是当代中学生强烈的心理特点之一。因而对现代中学生,无论对集体和个人,信任,理解和宽容(不是放纵),往往会产生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对学生来说,他们中大多数的资质是差不多的,出现差异原因主要在于后天,而且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要善于分析,对症下药,面向全体,而决不能冷落和放弃后进生,相反应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因为他们同样有自尊,而且更为强烈,对教师强调的问题更为敏感,往往会对号入座,问题处理不好,极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表扬学生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而批评学生要在只有两人时”——这一句话让我受益不浅。按照美国希克曼米尔斯中学的一位老师盖尔的说法,“如果你在他的同学面前或他的家人面前责骂一个男孩,你就需要做好进行一场战争的准备。”对女孩来讲也是如此。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受到伤害的学生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在同龄人面前恢复自己受到损害的尊严,并试图通过压倒或反抗被认为背叛了尊重和亲合原则的老师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对表扬学生也要“慎重”,尽量少突出表扬某个学生,在公开场合也多用鼓励性语言。突出表扬有两方面不宜:一是重点表扬某个学生,会暗示别人比他差,使受表扬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傲气十足,增加学生间的不平等感;另外,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误导,当得不到表扬时就会有失落感和受伤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高中是一个学生特别需要在他们的同龄人面前有所表现的时期,教师必须以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中的热点和兴奋点,真正做到师生心心相印。尽量采用“无批评教育”,使之产生“情感教育”的“热效应”,让同学们都能真正体会到老师的爱与关怀。
总的看来,情感教育是我们教师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掌握了它,就架起了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差距,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社会的新型人才。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让我深深地知道情感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技巧是教师要热爱学生,要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要依赖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健康的情感心理;其次,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有鲜明、正确的是非观念,有可以被学生作为榜样的言谈举止,让学生观察和效仿;同时,教师必须把热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对每个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要以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用情感教育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去说服他们,有渊博的学识使他们信服,再用有益的方式教给他们本事。
总之,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接近于成熟,我觉得高中生的感情和情感问题确实是我们现在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说他们浅薄,他们“见多识广”;说他们深刻,他们缺乏理性的思索。所以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培育他们的心灵与思想,并使之走向饱满,走向丰厚。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节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真正能称之为栋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