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动物诊疗  2025 

吉林省促进信息消费推动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4-01-12 神农网神农4270
核心提示:吉林省促进信息消费推动信息化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吉林省促进信息消费推动信息化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政办发〔2013〕46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吉林省促进信息消费推动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12月13日

吉林省促进信息消费

推动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精神,努力挖掘我省信息消费潜力,增强信息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全面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围绕发挥信息消费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培育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保障信息网络安全,全面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超过76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7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90亿元。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固定宽带用户超过500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3%,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用户超过1100万户,用户普及率达到40%。城市基本实现光纤到楼入户、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部分城市达到100Mbps。农村实现宽带进乡入村,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Mbps,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比例达到100%。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覆盖有线电视网络用户比例达到80%。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60%以上,重点产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比重达到70%。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70%以上。

  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三)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加快推进“宽带吉林”工程,建设覆盖全省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数字电视网络,充分发挥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对信息消费的支撑作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制定我省城市宽带提速、农村宽带普及、宽带应用推广等实施方案,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实施“光网城市、提速降费”计划,加快信息网络在农村(林区)覆盖,进一步扩大城市3G、4G和WLAN无线网络覆盖。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

  (四)加快下一代广电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对综合业务的支撑能力。加强县域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与升级改造,到2015年年底,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完成双向化改造。

  (五)推进三网融合深入开展。加快网络电视集成播控、传输平台、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等平台建设。到2015年年底,完成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控平台升级。在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大力发展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互联网宽带接入等融合业务应用,培育三网融合产业和市场。

  三、增加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六)打造光电子产业集群。依托我省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全固态激光打标系统、光电医疗设备、光电指纹识别仪、光电分析检测仪、高清晰LED显示屏和电子白板等光电子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推进激光、光电分析检测仪器设备和半导体显示与照明等产业链延伸,形成材料、器件、整机、配套设备及应用产业集群。

  (七)打造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全力打造自主配套的汽车电子供应链体系,加快汽车电子产品系统制造与设计本地化进程,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车载导航、音响、车载通讯终端、倒车引导系统、道路偏离报警系统、组合仪表、车身控制系统、电动车整车控制系统、电动车电机控制系统、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电动车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P)、电动车刹车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电动车仪表控制系统以及电动车网关控制系统等产品。

  (八)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打造具有特色的软件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开发计算机辅助研发和制造软件(CAD/CAE/CAM/PDA)、企业生产过程管控一体化软件、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等软件产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大力开发面向政府、金融、通信、交通、物流、能源、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型业态,鼓励支持社区网络、网络视频、数据库服务、数字出版、国产动漫、游戏等新兴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数字内容服务与网络服务一体化,促进互联网和无线增值内容服务业发展。突出发展软件出口与信息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各类呼叫中心、数据中心、信息技术支持、IT咨询专业服务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BPO),争创国家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增加信息安全产品与服务,建设智能化产业园区,聚集信息安全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四、推动企业信息技术应用

  (九)实施两化融合专项行动。加快建设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重点推进长春汽车产业园、轨道客车产业园、吉林化工示范园、通化医药产业园、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等重点产业集群企业信息化应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在装备制造、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追溯、制造业数字化等方面,培育一批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企业,引领和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评估示范行动,建立区域和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开发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平台,支撑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和示范工作,树立一批示范企业,通过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支持发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十)推广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开展 “数字企业 ”创建活动,发挥省中小企业促进中心、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的作用,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产品与服务。建设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企业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分销零售、成本管理、决策支持等服务。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和技术服务。

  (十一)建设企业网络营销服务体系。推动各类智能终端产品与服务在省内重点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的应用,在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创意服务等中小微企业,实现市场开拓。拓展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合作,扩大企业网络营销规模。搭建省中小企业搜索营销服务平台,建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体验中心,加强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引导与服务,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加快培育新兴信息服务业

  (十二)推进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发展。以长春、吉林两市为重点,加快推进国家北方数据与灾备中心产业基地建设,集中建设一批专业化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实现集约化建设和规模化运营,为大型数据中心、灾备中心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服务,为国内沿海地区各类信息系统提供第三方数据处理和灾备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本地优势发展数据中心产业,吸引更多国家部门和国内外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到我省落户,逐步形成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十三)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与应用服务。重点培育新型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云计算、云安全、高端集成等物联网产业。建设车联网信息服务体系,打造车联网应用产业基地。以畜牧业为突破口,推动物联网应用,组织实施畜牧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智能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食品药品安全质量追溯平台,推动肉类加工、食用油、乳品、酒类、矿泉水等食品生产企业建设从种养殖、加工生产到销售终端的全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建设智能工业应用示范体系,推进智能油田、智能化工、智能矿山、智能物流等示范项目建设。建设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应急信息平台及社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在重点行业推广利用RFID、传感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对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等实施监测和预警,对易燃易爆和危险品在生产、运输、使用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测。推动交通运输运行环境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加快国道、省道重要路段、桥隧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网络建设,加大对营运性车辆、内河重点营运性船舶监测力度,形成 “智能感知 ”的交通运行与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

  (十四)促进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石化产品、玉米和林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特色产业产品交易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培育一批交易规模大、实力强、影响面广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进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集聚发展。发展旅游、房产、金融、人才信息、远程教育等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围绕综合性大型商场、连锁专卖零售企业等领域,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加快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的认证、物流等支撑体系,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基础设施,以长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产业园为载体,建设“一个数据中心、三个示范区、六大支撑体系、七大交易平台”,努力创建具有特色的长吉一体化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六、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十五)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落实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相关规范和要求,推动公共服务机构开放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共享,鼓励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全省统一互联的集信息公开、网上办理、便民服务、电子监察于一体的网上办事大厅。推进省、市、县、乡四级公共资源交易网络建设,实现招标投标交易和监管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加快建设省级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推进实现应急指挥、食品药品监管、环保服务监管、医改信息、综合治税、公共安全、城镇综合管理等公共服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立食品药品企业诚信平台和公众查询平台。推动网上监察综合监控平台建设,实现网上监察系统对政府部门业务办理全流程的实时监控。

  (十六)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实施 “信息惠民 ”工程,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提升远程教育服务水平。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医疗咨询、预约诊疗服务。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加快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医保费用省级结算平台,推进医保费用跨地区即时结算。提升网上销售食品药品的监管手段和执法效能,规范互联网食品药品交易行为,推进食品药品网上阳光采购,强化质量安全。建设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满足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

  (十七)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吉林建设,重点实施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发展城市智能交通建设,推进一卡通应用、食品追溯、移动警务等城市信息化建设。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整合各行业部门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呼叫中心建设,为政府部门、金融、保险、企业提供集约化、专业化呼叫服务。推动无线城市建设,重点实施无线宽带网络、公众信息门户以及“畅通政务”、“幸福民生”和工业物联网工程,在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推出百项民生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基于综合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的无线城市群。

  (十八)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大力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应用项目,着力推进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推进“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电子商务试点。完善建设集电话语音、手机短信、涉农网站、广播电视等于一体、有效服务广大农民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建设标准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培养农村信息员。

  七、加强政策支持与消费环境建设

  (十九)健全信息化协调推进体制。健全全省各级政府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建立运转顺畅、协调有力、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协调力度,按照国家加强政府信息共享的部署要求,对重点民生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开放与共享进行统筹规划安排,消除壁垒,提供更多便民信息服务。

  (二十)创新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投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互联网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

  (二十一)加大政策和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关于互联网服务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依法享受相应所得税优惠税率等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研究制定吉林省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规范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落实国家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电信运营商开展基础网络平台、公共服务及各类应用平台建设,为全社会提供专业服务。鼓励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等建设方面,采用信息外包服务模式,避免重复建设,支持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

  (二十二)加强信息消费安全环境建设。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引导身份认证、网站认证、电子签名及电子支付等网络信任服务健康发展。加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检测认证,鼓励企业开发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技术产品,支持建立第三方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开展重点领域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构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建立信息公开和保密审查机制。按照国家的部署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邮箱  |  联系方式  |  神农文化  |  神农网站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103373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