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他有三个爱好:一是打牌,二是聊天,三是遛弯儿,一天不活动,就不得劲儿。
现在好了,他的这三个爱好,在家门口都得到了满足。去年,村里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把道路硬化了、亮化了,把村里净化了、美化了,还建了个健身广场。这不,中午时分,刘兆领和他的伙伴孙丙晋来到健身广场,在初冬的暖阳下打牌、聊天,时不时还到健身器材上去扭扭腰,甩甩胳膊。
刘兆领是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街道北刘庄村农民,对乡村环境整治,打心眼里拥护。“政府搞这个活动,好得很呀,把咱村弄得像城里一样美,咱住着多舒坦!”刘兆领笑呵呵地说。
刘兆领说的“这个活动”,是山东省自2011年起,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作用,扎实开展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
让生态文明扮靓齐鲁乡村
近几年,山东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农村人地矛盾、人水矛盾、人与环境矛盾比较突出,“房屋散乱搭,道路拧麻花,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尽管山东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但农村环境乏善可陈。
对此,山东省委、省政府顺应农民的期盼,于2011年开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多元投入,创建生态文明乡村,全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基础设施、乡村环境、农村社区和公共服务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告诉记者,省财政贯彻落实这一决策,坚持“集中资金、集成政策,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原则,采取以奖代补、整合资金、市县配套等办法,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广大农民的美丽乡村梦、美好家园梦、幸福生活梦。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山东省5年期间将整合资金1653亿元,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2011年预算安排28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3年安排18亿元支持农村环境整治示范工程,从2011年至2020年每年筹措100亿元用于水利建设。
肥城市潮泉镇柳沟村,曾是一个土地贫瘠、经济薄弱的传统农业村,但如今这个小山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庄树木环抱,硬化的街道整洁宽敞,农家庭院洁净有序,夜晚有路灯,做饭用沼气……74岁的张文松老人感慨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想都不敢想咱们农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行走在生态文明村——柳沟村,仿佛进入了曲径幽深的公园。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干净整洁、积极向上的村容村貌让人羡慕称道。
像柳沟村一样,山东省目前已有许多村初步达到了“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明村标准。到2025年,全省农村将基本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
从点上突破到连片治理
曾经残旧的墙面如今变成统一格调的黑边白墙,墙面上绘制了小村的历史文化传说和民间故事等等,改造后的乡村公园小桥流水,风景怡人……这是记者在莱州市金城镇看到的新农村风景。
在金城镇,记者乘车前行,路过的每个村都各有情怀,“一村有一品、一村有一景、一村有一业、一村有一韵”。
“这就是我们精心规划设计的金城镇‘乡村连片治理’示范区。”莱州市财政局局长孙开平介绍说,“升级版”的新农村不应该是自由散漫式的布局,而是高起点谋划,统一规划。
据孙开平介绍,金城镇被列入山东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村连片治理”试点后,围绕10个村庄的基础和特点,分门别类进行了规划,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总投资2600万元,重点实施了社区改造、道路硬化、水利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围绕解决垃圾和污水问题,累计投资1100万元,建设了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村村建起环卫队伍,实行“户收集、村保洁、镇转运、市处理”的环卫新模式,生活垃圾全部集中处理。
“目前,连片治理的10个村庄村村有硬化路、活动广场、路灯和监控,村村通自来水,房前屋后有花草树木,整治后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莱州市委农工办主任韩喜波说。
山东省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调研员杨建松告诉记者,今年,省级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带动市县投入1.24亿元,在全省27个县(市、区)开展“乡村连片治理”试点。按照工作方案,各试点县(市、区)选择集中相连的8—10个村,以“乡村连片治理”的方式,整村推进,打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精品项目。
走进安丘市凌河镇,俨然步入了一个大工地,人来车往,建设正酣。安丘市财政局副局长孙金明告诉记者,凌河镇被列为全省“乡村连片治理”试点后,实施了9个村的连片整治。本着整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对各村主道进行了硬化,并配套了排水沟渠,规划建设了7处文化广场,在路两侧统一铺设了路沿石和花板,安装了路灯,并进行了绿化。
“堆积多年的垃圾没有了,路灯亮了,村子美了,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79岁的大路村退休教师李英烈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
“项目实施以来,群众积极性很高,9个村的2981户、1.1万人主动投工投劳。”凌河镇镇长郑建成介绍说,项目总投资2400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折资139万元,村级投入83万元,镇级投入399万元,县级安排979万元,财政奖补800万元。
“连片创建的好处很明显,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利于涉农资金的捆绑集中使用,达到节省资金、资源共享、规模推进的效果。”杨建松认为。
文明生态村迈向“升级版”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漫步在石板铺就的乡间小道,眼前是法式民居的青瓦白墙,远处是充满异国风情的苏各兰酒堡,还有一望无际的法国拉菲酒庄葡萄基地,耳畔是树叶的沙沙作响与鸟儿的呢喃,身边不时有村民荷锄而过……此情此境,仿佛置身于田园诗般的意境之中。
这就是蓬莱市木兰沟村,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乡村——以花的名义绽放,吐露芳华,展现出醉人的“木兰风情”。
木兰沟村是山东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木兰沟村所在的蓬莱市是山东省首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之一。
山东省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李学春介绍说,2013年,省财政安排资金6000万元,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试点。在各地科学规划、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确定了各级领导重视、产业特色明显、重点项目突出的蓬莱市等8个县市区作为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
“试点工作要求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要求,初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李学春说。
走进沂蒙山区,让人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临沂的乡村,变得干净了、漂亮了!初冬时节,记者来到蒙阴县岱崮镇,映入眼帘的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潺潺流淌的清澈河水、设施完善的村文化广场……这是岱崮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带来的变化。
“以前,俺卖桃就愁路不好。现在路修好了,客户来了,价格也高了。”笊篱坪村桃农于长花指着新修的水泥路告诉记者。
据蒙阴县财政局局长李波介绍,2013年以来,蒙阴县抓住被列为全省首批“乡村连片治理”试点的机遇,积极实施民生项目,通过遴选,确定将项目放到岱崮镇实施,项目以道路、水利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目前,整个项目已投资2406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1200万元。
在泰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如一片片绿谷,装点着城市生活。泰安市财政局综改办主任魏立成介绍说,泰安市结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发展农业旅游示范点22家,省级旅游特色村29家。2012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达67.8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7.5%,成为泰安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业态。
“一事一议”助力生态文明
在“孔孟之乡”济宁市采访,所到之处,道路宽阔整洁,大平房整齐划一,不见了过去垃圾围村、柴草满街现象。
新驿镇王楼村党支部书记栾绪新告诉记者:“市里镇里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为每个村安排两名保洁员负责大路清洁。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镇里启动了‘文明卫生户’创评活动,把文明新风吹进农家。”
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在实施村庄“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的同时,还编制了创建生态旅游村的初步规划,并努力创建“百强示范村”。记者看到,在大街小巷硬化的同时,村庄主路两侧还安装了仿古式的路灯,路灯下的绿化带中,法桐、银杏、冬青等苗木栽植的也非常整齐。
喜人的变化,见证着山东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迈开的雄健脚步……而成绩的背后,总闪耀着财政的影子。
山东省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提供的数字显示,2009年以来,山东省各级共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53.79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奖补资金54.99亿元,引导带动市县投入奖补资金98.8亿元。各级财政奖补资金引导带动其他各类资金投入195.19亿元。全省共建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9.4万个,惠及村民9368.5万人次。
围绕农民增收致富目标,积极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2009年以来,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共支持建成村内水渠2.57万千米,堰塘水窖1323个,机电井6640眼,小型提灌站或排灌站等1156个。
围绕环境优美宜居目标,积极支持改善农村村容村貌。2009年以来,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共支持建成村内道路12.25万千米,建成村内环卫设施1.38万个,新建路灯15.82万盏。这些项目使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围绕生活文明健康目标,积极改善农村公共活动场所。2009年以来,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各级支持修缮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村内文体活动场所590.49万平方米,大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激励、引导和带动作用,不但激活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调动了农民依靠自己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也调动了部门、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捐资赞助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动性,助推了我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李国健说,“随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转型升级和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省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美丽乡村的步伐必将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