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
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别名椿芽木、椿木,属楝科,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70厘米。香椿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从南到北均可种植。广西各地均有栽培,多分布于海拔300-800m之间,多散生在村边、路旁及石山下部的坡积土、石穴土上,其中桂林、柳州、百色、河池地区栽培较多。
香椿树干通直,少节,木材质地柔韧,有光泽,较坚重,富弹性,纹理直,花纹美,有香气,易加工,耐水浸,无虫蛀,为上等家具用材,也可供船舶、建筑、箱柜、室内装饰和特种工艺用材,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美称。木屑可提取芳香油。树皮含有鞣质,可制作栲胶。种油可食用,也可制肥皂和油漆。香椿的树皮、根皮、嫩枝和种子均可入药,具有良好的驱虫效果和较高的医药价值。香椿还是一种不可多得且非常美味的绿色森林蔬菜,馥郁芳香,甘美可口,营养丰富,可鲜吃,熟吃,也可加工腌制成各种咸菜等,有很好的调味作用,能增进食欲,市场供不应求。香椿具有生长快、材质优、干形好、适应性广、经济价值高等优点,三年成林,十年成材,是一个值得在石灰岩地区大力推广的优良树种。
香椿的适应性广,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各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23.0℃,极端最低气温达-13.5℃。能耐水湿和干热,年降水量为700~3300毫米。喜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及弱碱性(pH4.5~8.0)的土壤上都能生长,在石灰岩地区生长良好。香椿喜温,耐寒。香椿是著名的速生树种。在广西石山山脚坡积土上,用1年生裸根苗造林,8年生的平均树高13.59米,胸径11.48厘米。
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1)采种与种子处理。采种母树应为10年以上生长健壮的植株。当果实由绿色变为黄色尚未开裂时,将果序整枝摘下,收集蒴果晾晒数天,蒴果即能裂开散出种子,然后筛选扬净,放于布袋或瓶罐中贮藏。
(2)育苗。香椿虽可用枝条、根孽、根段等进行无性繁殖,但繁殖系数小,苗木整齐度差。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种子繁殖。育苗地宜选择背风向阳,光照好,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无病源的砂壤土,耙细整平,施腐熟有机肥5kg/m2,过磷酸钙50g/m2,同时撒入多菌灵粉剂200g/m2,与土壤充分拌匀,整平畦面,用地膜盖,7~10天后再松土待播种。播种前浸种催芽,先轻轻搓去种翅,用清水漂去种翅和秕籽,再用30~40℃温水浸种12~24小时,捞出后置于25~30℃条件下催芽。每日早晚用温水冲洗,并不断翻动均匀,使之通气。待有50%的种子胚芽露白时即可播种。沟播,用种量3~5g/m2,播种后4~7天出苗,15天左右齐苗。苗期管理主要是间苗、除草、施肥,苗高20~30cm,具6~8片真叶时即可出圃定植。
(3)种植。选择阳坡、山脚的土壤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钙质砂壤土为造林地。冬季落叶后至早春未萌芽前定植为宜。定植前施足基肥。用1年生苗定植成活率较高,苗木过高可以截干造林。种植穴规格40cm×40cm×30cm,初植株行距2m×2m;如散生种植,效果更好。
(4)抚育管理。幼林抚育追肥在萌芽后新梢生长期进行,每亩施15~20kg氮、磷、钾复混肥。3年内每年进行l~2次中耕除草松土,结合进行林地耕翻,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以用材为目的时,要摘芽、除孽,促进高生长和良好直通干形的形成。
作为食用椿芽采收,若采得过早,产量低;采得过迟,品质差。头茬芽是香椿枝头顶端最早萌生的芽,宜在其长至12cm~15cm时采收,此时不宜整枝采收,要在基部留下2~3片叶,以形成辅养枝,恢复树势。
(5)主要有害生物防治。病害主要有立枯病、叶锈病及白粉病,危害较重。虫害有香椿毛虫和云斑天牛,危害不严重。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高温高湿,或气温忽高忽低,利于病害发生蔓延,苗木过密,阴雨天气,苗床温度过高,其病害严重。防治方法是加强苗床消毒和苗期管理,调节好温湿度,保障通风,防止播种过密,幼苗徒长;可用多菌灵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洒。香椿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株长势缓慢,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生产上应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并注意圃地和林地清洁,清除病叶,集中烧毁。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病叶表面褪绿呈黄白色斑驳状,叶背现白色粉层斑块,后期形成颗粒状小圆点,变为黑褐色,应选用抗病品种如红香椿;清除病害落叶,实施配方施肥,以少氮肥多钾肥为宜。